隋文帝杨坚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帝王,在短短数年内便成功统一了南北,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使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他能够实现如此伟大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一批才智出众的文臣武将云管家,而在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中,最为杰出的当属高颎。
高颎,字昭玄,亦称高敏、独孤颎,渤海蓚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父高宾是当时柱国大将军、大司马独孤信的心腹,因而被赐姓独孤。自幼聪颖过人、气宇轩昂,家中曾有一棵高耸入云的柳树,枝叶繁茂,似车盖一般,邻里常说这是吉兆,预示着家中将有大贵之人。高颎的才智与气质从小便显露无疑。
17岁时,高颎便受到齐王宇文宪的赏识,被任命为秘书,不久后又升任下大夫。公元580年,隰州爆发稽胡叛乱,高颎辅佐越王宇文盛,一举平定叛乱,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杨坚掌握朝政后,急需寻觅贤才辅佐,因高颎既懂得兵法,又足智多谋,便将他引入相府,委以重任。高颎察觉到杨坚的野心,直言:“即使面临灭族之祸,我也愿随丞相。”从此,他便成为杨坚的亲信谋士。特别是当杨坚的另一两位心腹,郑译和刘昉因失职而被疏远后,高颎愈发成为了杨坚的首席谋士。
展开剩余73%在杨坚铲除北周王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地方实力派的反抗,史称“三方之乱”。其中,以冀州的尉迟迥最为强大。尉迟迥是沙场上的名将,号称天下无敌,许多人都认为只有韦孝宽能与之对抗。杨坚曾犹豫不决,不敢轻易调动韦孝宽,生怕他反叛。关键时刻,高颎向杨坚建议启用韦孝宽,并自愿担任监军,确保韦孝宽忠诚。杨坚最终采纳了建议,并在平叛过程中,高颎全力支持韦孝宽的指挥,最终大败尉迟迥,收复河北,为隋朝的建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高颎因此被封为柱国,升任丞相府司马。
隋朝建立后,杨坚任命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实质上担任宰相。高颎虽然权力巨大,但担心自己权位过重,于是上表辞职,并推荐苏威接替自己。但杨坚为了彰显高颎的谦虚,暂时同意了他的辞职。不久之后,杨坚又重新任命高颎为宰相,并加封为左卫大将军和左领军大将军等军职,显示了对他能力的极高信任。
高颎深知实现一统天下的任务艰巨,于是提出了“取陈之策”。他建议利用陈朝江南稻谷丰收的季节,调兵驻守长江北岸,假装进攻,实际上通过消耗陈军的体力和时间,让敌人逐渐麻痹大意。同时,他还派遣间谍潜入陈朝,纵火烧毁其战略设施,削弱陈朝的国力。杨坚采纳了这一策略,结果陈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高颎还推荐韩擒虎和贺若弼担任江淮地区总管,负责准备灭陈的战事,最终,韩、贺二将不负重托,轻松攻入建康云管家,顺利实现了战役目标。
公元588年,杨坚命令次子晋王杨广统领50万大军南下灭陈,高颎担任元帅长史,实为指挥者。在攻破建康后,高颎第一时间收集了陈朝内府的书画文物,为保江南文化的延续做出了贡献。然而,在处理贵妃张丽华时,高颎因性格刚烈,拒绝了杨广的要求,甚至将张丽华处死,这让杨广大为恼火。
在灭陈之后,杨坚曾命高颎与贺若弼分别汇报战功,高颎谦虚地说道:“贺若弼先献十策,后在蒋山与贼激战,臣乃文官,岂敢与大将军论功!”杨坚听后大笑,称赞高颎的谦虚与忠诚,并任命他为上柱国,晋爵齐国公,称他为“识鉴通远,器略优深”的辅国良将。
高颎任宰相达19年,期间他尽心竭力地治理朝政,发展经济,稳定了隋朝政权。同时,他知人善用,推荐了如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一批杰出人才。
开皇十八年,突厥的都蓝可汗策划攻打大同,隋文帝杨坚命杨谅为元帅讨伐,并任命高颎出将,指挥三路进军。高颎任命猛将赵仲卿为前锋,经过七日激战,终于击败了突厥军。在突厥大军包围隋军时,赵仲卿与隋军英勇抵抗,最终高颎的大军赶到,夹击突厥,大败敌军,迫使都蓝可汗逃命。
开皇十九年,隋朝面临来自高句丽的威胁。杨坚决定出征高句丽,命高颎辅助杨谅指挥30万大军。尽管高颎劝谏不出征,但杨坚执意出兵。结果大雨滂沱,加之疫病肆虐,隋军损失惨重,返回长安时,杨谅因不满高颎的管理而对其心生怨恨。杨谅将这一切告诉了母亲独孤皇后,杨坚听后,开始对高颎产生不满。
当时,王世积因审问罪行提到从高颎处得知宫廷内事,杨坚震惊之下开始对高颎怀疑。尽管许多重臣为高颎辩护,隋文帝仍决定将高颎降职,最终将他贬为公爵,回家养老。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欲借重名臣以提升自己的形象,但高颎提拔的杨素害怕高颎复职威胁自己的地位,便向杨广进谏,推荐高颎。最终,杨广启用高颎为太常卿。然而,高颎性格刚直,不畏权势,面对炀帝的奢靡,直言不讳,招致了杨广的厌恶。大业三年,杨广出巡塞北,奢华之至,高颎等老臣提出批评,杨广将其以“诽谤朝政罪”处死云管家,最终贬黜了这些忠诚的老臣,继续由杨素独揽朝政。
发布于:天津市胜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