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东北、晋察冀各大区的野战纵队司令员盘点,一路写来,感承各位至爱亲朋捧场阅读华锋优配快线,大家的观看点评是我持续下去的动力。废话不多说,今天开更话题热度之王的刘邓大军。
一、自我发育的代表人物
先从整体上看一看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情况。
刘伯承元帅军事造诣深厚,对军队正规化建设早有系统认知。抗战期间就做过一次部队正规化的尝试,把各分区部队统编成作战旅,一度组建了太岳纵队。
因为理念过于超前,加之当时军事环境并不适于与日寇决战,故不久即被军委叫停并重回军区体制。
不必往权谋上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的人,刘帅军事造诣虽深,理念虽对,但正确的理念放在不适配的环境,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军委站得高自然看得更远更透彻,笔者以为那次叫停是合理的。避免了在艰苦条件下过快消耗我军事力量,保留了长远发展、长期斗争的根基和底气。
但军区部队正规化同样也有积极和深远意义,做过一次尝试,后来再建,各将领的思想种子已经播下,时机一成熟就能先人一步。
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正式成立。下辖4个二级军区,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同时开始组建野战纵队。
1945年9月组建1纵,10月组建2、3、4纵,11月组建6、7纵。
1947年8月组建8纵、9纵、10纵、11纵、12纵等。
后10纵改为桐柏军区,12纵改为江汉军区,8纵与后组之13纵、14纵、15纵并入华北军区。
这就是刘邓大军的基本面貌华锋优配快线。
后期虽然只有1、2、3、4、6、7、9、11纵,但初期力量是相当强大的,正规军多达28万,一度居各大军区之首。
在其他野战军硬扛内战之初的失利败退之际,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经打出上党战役这种大兵团作战,南下大别山之前,在冀鲁豫边打了不少胜仗,对国民党军造成的压力最大。
本文的主角将军,曾是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
杨得志自1938年八路军115师南下东进之时,在冀鲁豫军区接受129师指挥,开始融入129师系统。
129师以红四方面军干部居多,杨得志其实算得上是外来户。晋冀鲁豫军区其他三个区,太行是刘邓129师师部长期驻扎之地,师部兼军区机关。太岳军区是旅长的老底子。冀南军区经过徐帅点化、陈再道长期主持。唯冀鲁豫军区是杨得志发展出来的115师老部队。
杨得志第一次进入冀鲁豫边区是在1938年8月,到达河南滑县,这次一击即退。次年又率少量部队正式进军滑县。滑县是豫北交通要道,人口密集,水陆交会,右可出太行余脉,左可入鲁西南黄泛区。其特点不像太行、太岳有较好的地形作掩护,百余里平原,无山无险,全靠主将之灵活应对。
杨将军在笔者故乡战斗这数年,一边抗击日伪军之进犯,一边应付国民党军的进攻,将冀鲁豫边区经营的十分坚韧,使我数百万国民得有一线希望不彻底沦为亡国奴,其功善莫大焉。
鄙乡曾出过一位后来在80年代叱咤风云的正国级领导人,当年抗战时就在滑县一带工作,想来曾接受过杨得志将军的领导。名字就不说了,有些敏感。
尤其难得的是杨得志在完全脱离115师首长机关的情况下,无组织可依托,无高人提供指导,以半客半主之条件,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独力经营这样一块根据地,极其考验见识眼界和自我学习能力。那些阴阳怪气说杨得志是警卫班长出身吃资格饭的人可以稍闭尊口了。
二、1纵的去向
杨得志1944年率冀鲁豫军区5个团和回民支队赴延安,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和黄永胜率领的晋察冀野战机动旅,并为回师保卫中央的两大劲旅,一时令陕甘宁本地兵马星辉一暗。
七大结束后,杨得志即乘坐那趟著名的坐满了开国将帅的美国飞机,返回冀鲁豫,不久后就成立了野战部队1纵。
杨得志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只打了一场邯郸战役,表现极为抢眼。刘邓首长集结1、2、3纵和冀南、太行、冀鲁豫等军区部队,约6万人,打国民党军4.5万人。
杨得志1纵原在邯郸一带整训,此时2、3纵和太行、冀南、冀鲁豫部队都在向邯郸集结,故由1纵就地死守阻击,为各部来战赢得时间。
1纵当时人数虽比较充足,但质量参差不齐,据杨得志回忆,既有老红军团,也有129师的教导队,这种部队战斗力最强。而大批从县大队升级起来的团,正规作战的经验可以说几近于无。
如果任由杨得志发挥,在邯郸打阻击战,估计会避实就虚,采取声东击西之类的计策。观察老杨哥后来打清风店战役,这是基操勿六式的本事。
但邯郸战役不比寻常,1纵一个大杂烩部队首次担任这样任务,不能浪。刘邓首长给这么重要的任务,必须好好完成。观察后来东北四平战役期间程世才阻援时的表现,就能看出很明显的区别。
当然马法五这个杂牌军不能和廖耀湘的新6军相比,不能搞非同一条件下的硬比,程世才也打得很努力了。但说到底,上级首长给任务,不单是军事任务,也是政治上互相了解、互相增进信任的一种渠道。给你任务,你接得住,完成的好,那就有下一次、再一次,打着打着就成铁杆心腹。
给你一次,你接不住,想变通着来,还没打好,那还怎么信任呢。很多军事将领并没有领悟到这一层,在长线发展中慢慢掉队。不是说笔者多么高明,我们拥有后见之明,总结出来的。
这样一来杨得志打成了命题作文,基本没有左右腾挪的空间,只能就地拼命。战斗过程中,1纵1旅7团的工事被国民党军马法五第40军106师攻破。杨得志不慌不忙,重新组织兵力,对崔曲阵地发动反击,激战至下半夜,106师师长李振清见大势已去,率少数亲信丢下部队逃窜而去。
李振清绰号“李铁头”,抗战中与日军精锐作战头部受伤,仍坚持指挥作战,故有此号。
面对日军能顶住,在破枪破炮的解放军面前却顶不住,乃因时代变化了,死攻死打死守那一套不再适用。
1纵为其他主力部队赢得时间,待主力到达后,将马法五40军包围,经激战全歼40军,马法五本人被1纵3旅生擒。
未完待续。
胜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